好像與戲劇有點離題,不過仍想與大家分享和討論
● 導演Director
電影製作中,負責詮釋及技術監督等藝術創造工作的人,除了在攝影機前指導演員動作和對白外,電影導演還需控制攝影機位置和運動、聲音、燈光,以及其他形成 電影最後面貌的元素。在將劇本轉化為電影的過程中,導演要監督一群各具專長的藝術家和技術人員,拍攝時只有導演對製作的各個層面有最後決定權。
● 第二工作組導演Second-unit Director
擅於處理可能牽涉複雜的特殊效果,和眾多臨時演員、馬匹等的大規模動作場面的導演。典型的第二工作組導演通常不擅於指導演員或處理精細的戲劇場面,但其組 織及處理大場面的能力,有時超越普通導演。好萊塢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段落,有些就是出自第二工作組導演之手,如《賓漢》(1962)中馬車追逐場面。瑞夫 斯.伊森、雅基瑪.科鈕和安德魯.馬頓即是相當有能力和知名度的第二工作組導演。
● 鏡頭內剪接In-camera editing
拍攝電影時,利用攝影機的操作,直接在影片拍攝過程中進行如同剪接效果般的分鏡拍攝方式,亦即鏡頭與場景的變換,是在拍攝過程中決定。鏡頭內剪接是寫實主 義電影常用的手法,為的是取得一種自然天成的感覺。它也常出現在某些實驗電影工作者的作品中,他們喜歡完整的保留所攝得的鏡頭原貌,不注重事後重組或修飾 已拍攝的素材。
● 基調Tone
構成整部影片主要傾向的格調。基調原為音樂用語,指整部音樂作品從頭到尾反覆出現的旋律變化或完整主體。導演根據劇作提供的內容,憑藉本身的生活經驗、藝 術感覺、哲理思變以及對社會的洞察力,捕捉和設計未來影片的基調,運用符合影片基調的電影語言,透過影像造型與聲音造型作為媒介表現出來。
● 內在節奏Internal Rhythm
經由演員或物體在畫面中的運動所形成的節奏,與經由剪接和鏡頭長短所形成的外在節奏不同,如:《摩登時代》(1936)中,查爾斯‧卓別林在生產線上轉螺帽的動作而產生的節奏感就屬於內在節奏。
● 外在節奏External Rhythm
電影的批評用語,指一部影片中經由剪接而成的節奏,如:剪接師使用一連串長度遞減的鏡頭,即可讓一位長跑選手似乎以一種驚人的速度越跑越快。電影影像的剪接節奏其功能基本上和詩中的措詞一樣,可用來強化我們對美、浪漫、歡樂氣氛的印象,以及其它感官的知覺。
● 拍攝提綱Shooting Outline
為拍攝一部影片或某些場面所製定的拍攝內容要點,拍攝提綱與分鏡劇本不同,他對拍攝內容只起提示作用,對如何拍攝不作具體規定。
● 分鏡劇本Shooting Script
亦稱為「導演劇本」,包含動作、對白以及導演和攝影師的重要工作資料之劇本。此一工作資料包括鏡頭的類別、鏡頭的號碼、時間地點的標示、畫面內容、台詞、音樂、鏡頭長度,以及特殊效果指示。導演就根據這個劇本來拍片。分鏡劇本也可以當作剪接師的工作藍圖。
● 畫面分鏡劇本Story Board
以草圖、繪畫或照片,一連戲順序將影片段落或者部影片的主要動作和敘述流程摘述出來。廣泛地被用在動畫片的製作,以及呈現給客戶審閱的電視廣告影片企劃中,某些事前作業謹慎的劇情片導演也會使用畫面分鏡劇本。
● 拍板Slate
上面以粉筆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每一鏡次拍攝前後或拍攝後,由專人負責拿著百在攝影機的鏡頭前拍攝數秒,場記板上所寫的 資料,在剪接時可以用來辨認鏡頭,這是默片的的場記板,聲片的場記板則另外在板子的上緣附上一段拍板,上塗黑白相閒條紋一端可以開合,在板子上拍出清楚聲 響,以利於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 即興技巧Aleatory Technique
只影片的全盤或部分內容透過即興狀況來發展,沒有事先架構的意念與形式,在拍攝某一事件時運用即興技巧。即興技巧普遍為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記錄片拍攝者採用,劇情片導演也常使用這種技巧。
● 提示訊號Cue
一個被指定的訊號、動作、手勢,或是一句台詞用來提示演員或技術人員作某一動作的準備,如:開始表演、開始攝影機、加快動作等訊號。
● 拍攝超尺Overshoot
只一部影片所拍攝的毛片超出預定的長度,之所以會超尺可能是因為導演求好心切所以多拍,以便剪接時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也有可能是經驗不足的導演怕拍得不夠,剪接時會出問題,無論如何投資者都不喜歡發生超尺的情況,因為超尺就可能追加預算。
● 殺青In the Can
美式俚語,原意指拍好的底片已經放在片盒中準備送去沖洗,後衍生為電影拍攝部分已經完成。
● 風格Style
表達一電影意念的方式,此一表達方式既有效的表露該意念,又有效的表露電影工作者對該意念所持之態度。風格是電影工作者處理意念之際的個人反應。電影工作 者的風格,可以是寫實的,像狄西嘉的《單車失竊記》(1948);可以是印象的,像費里尼的《羅馬》(1972);可以是表現的,像庫柏力克的《發條橘 子》(1972);可以抽象的,像亞蘭雷內的《去年在馬倫巴》(1960);可以是超現實的,像布紐爾的《黃金時代》(1930)。由於風格是電影工作者 個人的創作表現,因此,沒有兩個導演的風格是完全相同的。也因此,作者風格分析,一直是電影批評的主流之一。
● 觀點Point of view
指拍攝者擇取某一觀視者地位,而與被攝物形成客觀或主觀關係之意。在客觀觀點中,攝影機是一置身事外、不為人注意的動作紀錄者。在一個場面中,攝影機雖可 以用遠、中、近各種鏡頭來攝取動作,但它仍是居於旁觀者的地位,而非參與者。客觀觀點不想讓觀眾注意到攝影機的存在,也不想讓觀眾注意到人物的觀點。拍攝 者希望景象與運動之在現,盡量不露痕跡。主觀觀點則使攝影機居於主動地位,攝影機的鏡頭儼然就是劇中人物的肉眼或心眼。
● 場面調度Mise-en-scène
場面調度出自法文,意為「擺在適當的位置」或「放在場景中」。開始用於舞台劇,指導演對一個場景內演員的行動路線、地位和演員之間的交流等表演活動所進行 的藝術處理。由於電影和戲劇在藝術處理上具有某些共同性,場面調度一詞也被引用到電影創作中,意指導演對話框內事物的安排。電影場面調度除了包括光影、空 間、佈景、服裝、化妝等畫面內部元素外,基本上包含兩個層次:演員調度與鏡頭調度。
演員調度指導演藉著演員的運動方向、所處的位置的更動,以及演員與演員 之間發生交流時的動態與靜態的變化等,造成畫面的不同造型、不同景別,揭示人物關係及其情緒的變化。鏡頭調度則指導演運用攝影機方位的變化,如推、拉、 搖、移、升、降等各種運動的方法,俯、仰、平、斜等各種不同視角,和遠、全、中、近、特等各種不同景框的變換,獲得不同角度、不同視距的鏡頭畫面,展示人 物關係和環境氣氛的變化。
演員調度和鏡頭調度的結合,構成了電影的場面調度。它的靈活性可以使演員與攝影機同時處於運動狀態,使演員的表演和動作不間斷的 進行下去,情緒不中斷,同時有利於展示人物與環境的關係,到一氣呵成的效果。
電影場面調度不僅指單個鏡頭內的調度,同時也包含鏡頭組接後構成的一個完整場 面的調度。場面調度的依據主要是劇本提供的內容,編劇描述的人物性格與心理活動、人物之間的矛盾糾葛、人物與環境的關係等。導演根據自己對劇本的理解和對 生活的獨特發現,產生場面調度構思,並在影片攝製過程中逐步實現這一構思。
場面調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能產生銀幕畫面的構成作用,傳遞富於表現利的造 型美之外,它對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活動、渲染環境氣氛、寄予哲理思想、創造特殊意境等方面,都可以產生積極的審美作用,增強藝術的感染力量,活躍 和推動觀眾的聯想,從而滿足觀眾的審美享受。但它的作用的發揮常得力於演員的表演,攝影與美術的造型,以及蒙太奇的技巧等各種藝術的綜合,否則它的作用就 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