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歌舞伎的特徵是佈景精緻、舞臺機關複雜,演員服裝與化妝華麗,且演員清一色為男性。
來源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源於「傾く(かぶく)」此字的連用形。日語中,將引人注目的動作、服裝稱為「かぶき」,而這樣的人稱為「かぶき者」。有人因此貼切地用了 同音的三個漢字:歌(か)、舞(ぶ)、妓(き)來為這種表演命名,「歌舞妓」一詞因而誕生。不久因為也有男性參演,所以也有人寫做「歌舞伎」。後來由於禁 止女性演出,「歌舞妓」這種寫法變得非常稀少,自明治時代以後,定稱為「歌舞伎」。
歴史
一般認為起源於戰國時代末期,出雲的巫女阿國是歌舞伎的奠基始祖。最初是在能樂的舞臺上演出的念佛舞蹈。
阿國的表演非常受歡迎,引起眾多賣藝女子爭相模仿,因而產成了女歌舞伎(おんなかぶき)(或作歌舞妓)。
遊女歌舞伎(ゆうじょかぶき):
遊女即日本古時的娼妓,依照外貌與技藝素質的高低分為許多等級。江戶時代初期,由於歌舞伎表演盛行,許多遊女亦模仿演出,並常有藉機賣淫的情事。因為敗壞風俗,1629年開始,幕府 (日本)下令禁止女性演出歌舞伎。
若眾歌舞伎(わかしゅかぶき,日文中「眾」字為「衆」):
若眾意指年輕男子,在江戶時代指的是尚未舉行成年禮的少年。這時男子的髮式是若眾髮,額髮不剃,剔除頂髮後紮上結髮帶;有些未婚少女也會結成這種髮式。由 於女歌舞伎遭到禁止,便開始由貌似女子的「若眾」來擔任表演工作。與女歌舞伎相同,因為藝人賣淫破壞風紀,1652年開始,幕府禁止少年男性演出歌舞伎。
野郎歌舞伎(やろうかぶき):
野郎意為男性,此處是「野郎頭」的略稱。野郎頭是江戶時代一般成年男子的髮型,乃是將額髮剃掉後,將中間的一撮頭髮向前結成半月的形狀。野郎歌舞 伎是在若眾歌舞伎被禁以後所產生的歌舞伎型態,由蓄著野郎頭的男性來擔任表演工作。由男性演員演出的傳統維持至今,並成為歌舞伎的一大特色。
元祿歌舞伎(げんろくかぶき):
以元祿時代為中心的約半個世紀,是歌舞伎發展躍進的時代,許多表演的形式是在這個時代確立的。後人稱這個時代的歌舞伎為元祿歌舞伎。
[編輯] 舞臺設施
1860年代的歌舞伎演出。左側走道為花道,右側為假花道。旋轉舞臺(廻り舞台 まわりぶたい)
位於舞臺上,是歌舞伎演出裡重要的換景設備。歌舞伎對舞臺效果的需求,造就了全世界最早固定設置於劇場的旋轉舞臺。
升降平臺(セリ)
大型的升降平臺主要用作換景之用,小型的升降平臺則用來讓演員出奇不意地登場或退場。
舞臺陷阱區(奈落 ならく)
位於舞臺與花道的下方。
花道(はなみち)
自觀眾席後方左側的休息室通聯至舞臺的表演區域,通常與舞臺同高。花道除了是演員登場的重要通道之外,就演出而言,和舞臺一樣屬於表演空間。花道在歌舞伎的演出中是固定配置,偶有另外架設於觀眾席右側的假花道。
懸吊設備(宙乗り ちゅうのり)
位於花道上方,用來使亡靈或動物角色的演員騰空飛行。古代的懸吊設備由人力控制前進與升降,現代化的劇場中都已採用自動控制,並且也有在舞臺上左右飛行的可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