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富有吸引力的影星作為號召,爭取財源和帶動影片票房的一種行銷制度,以美國最為發達。早期美國電影公司不准影星在片中用真名怕他們成名後索取高片酬,後 來環球電影公司破此例而產生了第一個明星。其他電影公司亦效法環球公司的作法,並利用明星來為公司賺取更大利益。明星制度的表演特色是建立並維持每個明星 的個性特徵與獨特的螢幕魅力,使觀眾對於該明星產生理想與崇拜心態。在好萊塢有些賣座明星的影響力甚至超過導演與編劇,成為影片風格的決定者,而觀眾則由 喜歡的明星來作為選片標準。明星制度使電影演員成為製片公司向大眾銷售的標準化商品,但在這制度下也產生不少偉大演員,如葛麗泰.嘉寶、費雯.麗、亨佛 萊.鮑嘉、賈利.古柏等。1950年代後以明星為中心的製片轉成以導演為中心,但用明星魅力號召的現象仍延續至今。
● 即興表演Impressionism
在一部電影的拍攝中,演員不靠劇本而自然流露出的動作和對白表演。而演出時演員忽然冒出,不在劇本中的對白則叫「即興台詞」。勞勃.阿特曼、尚盧.高達都 導演都曾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即興表演,喜歡即興中的自然與隨行效果。有時即興表演會用排練階段,做為求取喜劇或戲劇性。美國1930年代馬克斯兄弟的喜劇 片中,有些喜劇情節即是在排練中完成的。
● 類型選角Typecasting
依演員的長相、氣質、特徵等性質,來決定適合他演出的角色。類型選角一直是商業電影這個行業得一種通則,並非偶發事端。在此一通則之下,一個演員一但在銀 光幕上演活了某種角色,他就會把這種角色一直演下去,大明星和性格演員就是靠類型選角制度來維持演藝生涯的,類型選角在美國好萊塢就有最明顯的例子。
● 反派角色Antagonist
電影或戲劇中與主角對立,使作品產生戲劇性衝突的角色或力量,反派角色如《星際大戰》(1977)中的黑武士。
● 性格角色Character Role
需要演員以成熟演技呈現獨特性的一種角色,通常並非主角,性格角色多半是由擅於詮釋特殊類型或戲路寬廣的演員扮演,性格角色較少由明星扮演,但某些明星年老之後會轉演性格角色而著名,如:李‧范‧克里夫。
● 特技演員Stuntman
被僱用來替代電影演員表演需要特別體能、體力的技術動作或危險動作的人。通常特技演員只拍幾個特定的鏡頭,如:從馬背上摔下、從樓梯上跌下等等。他們的身高、體型多半與其所代演的演員相似,由於特技演員的演出多半是具有危險性的動作,所以意外事故的機會很高。
● 客串演員Cameo Role
電影中出現時間短促但具有重要性的角色,經常由一位大牌演員來扮演,往往只出現在一場戲中,許多電影為了爭取票房,常用大牌演員作客串演出。
● 龍套演員Walk-on
電影中的小角色,通常他們的作用是如背景般陪襯主角要色,而且多半沒有對白,在演職員字幕表中也不一定能夠列名。
● 動作時機Timing
在一場戲裡頭,導演或演員為達成某種節奏或其它效果,而對戲劇動作的表演時機特意去加以掌控之意。
● 替身Double
代替主角演出,或以主角的地位演出的人。替身有兩種,一種是特技替身(stunt-double),演出難度高的動作或危險動作,一種是攝影替身 (photo-double),代替主角演出一些過場鏡頭,或交代鏡頭,以減少主角的工作量和電影製作的繁複。替身與其所代替的明星在形貌和膚色上必須相 像。
● 定位替身Stand-in
在安排佈景、設定攝影機位置、測光、調整燈光等繁瑣過程中,暫時代替明星站在表演位置的人。
● 奇異演員工廠FEX
英文全名為Factory of the Eccentric Actor,是由一群年輕的俄國舞台劇導演於1920年代初期組成,他們提倡根據馬戲、雜耍的傳統,來重塑整個的社會主義劇場,特別是在表演風格方面。這 個團體由格里高尼‧科津契夫、李歐尼‧特勞勃、賽茲‧尤特凱維奇三人所領導,於1924年推出第一部影片《奧提本納的歷險》。在這部簡短的幻想鬧劇之後出 現的影片,也都具有實驗性質,對後來的俄國電影有相當的影響。這個運動的領導人物,後來逐漸變成重要的電影導演。FEX曾經先後與吉加‧維多夫的「電影 眼」(Kino-Eye)學派,以及李‧庫勒雪夫的實驗學派展開論戰,形成對峙的局面。
● 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是一種脫胎自蘇聯戲劇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創立的寫實主義表演體系的演技訓練。史丹尼斯拉夫斯基繼承了西歐和俄羅斯的寫實主義戲劇傳統藝術,累 積了他本人的表演和導演經驗,並在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創作實踐基礎上,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創立了「體系」(system),其後輾轉傳入美國,經過一番詮 釋,改稱「方法演技」。「體系表演」分為兩大部份,即演員自我修養和演員創造角色。在這兩部份中著重闡明演員為創造角色形象所必須掌握的內外部表演技術, 以及獲得這些表演技術所應遵循的方法和道路。演員遵循生活的邏輯和有機天性的規律,在角色的規定情境中真誠地去感覺、去思想、去動作,以獲得具有生活體驗 的創作自我感覺,摒棄一切舞台表演程式化。「體系表演」首先注重研究演員在角色創造中一切動作和情緒產生的內在邏輯和心理依據,由此創立了表演藝術的體驗 學派。同時也十分重視發展演員的形體、聲音、吐詞等外部體現諸元素的表現力,認為內部體驗和外部體現這兩個方面在表演創作中具有不可分割的統一性,並且是 互相制約的,外部動作會刺激內部動作,內部動作則產生外部動作,是個完整心理形體的過程。故此,史丹尼斯拉夫斯基集中在某些特別課題來增強演員在創造角色 時的現實體認,它們包括:假設狀況、情境定位、想像力訓練、放鬆與專注訓練、情緒及感官記憶、肢體、節奏訓練等。
● 演員工作室Actors Studio
1947年,由伊力‧卡山、勞勃‧路易斯和雪莉‧克勞馥在紐約成立的職業演員訓練場所。從1948年起,李‧史特拉斯保接掌此工作室,並推廣著名的「方法 演技」,這種表演技巧深受史丹尼斯拉夫斯基表演論的影響。演員工作室對1950年代的美國戲劇和電影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培養了許多傑出的表演者,如芭芭拉 ‧貝爾‧吉蒂斯、馬龍‧白蘭度、蒙哥馬利‧克里夫、詹姆斯‧狄恩、班‧蓋薩拉、茱莉‧哈瑞斯、保羅‧紐曼、傑克‧派連斯、李‧梅麗、洛‧史泰格、艾利‧瓦 拉奇、莎莉‧溫德斯、珍妮‧華德等。1962年,工作室自己成立了一個劇團,接著在西岸的洛杉磯也成立了工作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